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秋,于常人眼中,或许是枫叶流丹的诗意,是稻谷飘香的丰饶。但在边塞,秋却化作金戈铁马的背景,奏响着激昂壮烈的战歌。当萧瑟秋风掠过塞外孤城,当南飞大雁划破漠北长空,戍边将士们的热血在寒秋中滚烫沸腾。
以下6首秋日边塞古诗词,宛如6幅雄浑画卷,徐徐展开历史的烽烟。诗中既有“黑云压城”的紧张,也有“长烟落日”的苍茫;既有“提携玉龙”的豪情,也有“征夫落泪”的悲怆。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感受那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
图片
1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名句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李贺此诗以浓墨重彩勾勒出中唐边塞的悲壮图景。唐宪宗元和九年,雁门郡叛乱,朝廷命张煦率军平叛,诗人借古题写时事,以“黑云压城”暗喻叛军气焰嚣张,却以“甲光向日”凸显守军严阵以待的英姿。秋色本肃杀,诗人更添“角声满天”的悲凉与“燕脂凝紫”的血色,将战场惨烈凝于暮霭之中。援军“半卷红旗”夜渡易水,霜重鼓寒声沉,更显战事艰危。末句“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典故,将将士忠勇与燕昭王招贤之志相融,使秋色中的边塞,既浸透寒意,又升腾着炽热的报国豪情。
图片
图片
2
军城早秋
严武〔唐代〕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名句译文:昨夜秋风吹入关塞,北方边地的寒云与冷月笼罩着西山。
严武的此诗以秋景起兴,暗藏边关烽火。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衰弱,屡犯边境,广德二年秋,严武镇守剑南,率军西征,大破吐蕃七万余人。诗中“秋风入汉关”以秋高马肥时节的肃杀之气,喻敌军压境之危;“朔云边月满西山”以寒云低压、冷月西沉的阴沉之景,渲染大战前的凝重氛围。后两句笔锋陡转,“更催飞将追骄虏”尽显主将果决,“莫遣沙场匹马还”更见必胜信念。全诗借秋景写战事,将严武文武兼备的统帅风范与唐军收复失地的豪情熔铸一炉,读来令人振奋。
图片
图片
3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唐代〕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名句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诗人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谱写了这首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诗人以“烽火城西百尺楼”起笔,勾勒出孤城耸立、战云密布的肃杀之境。时值深秋,黄昏的海风裹挟寒意,戍卒独坐高楼,四顾苍茫,思乡之情随秋风翻涌。此时羌笛忽起,吹奏《关山月》曲,如泣如诉的乐声穿透暮色,将征人积郁的愁绪推向极致。末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以曲笔写思妇之悲,实则暗含戍卒“有家难归”的无奈。全诗以秋色为底色,借边塞风物与乐声,将个体命运与时代烽火交织,悲而不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盛唐气象。
图片
图片
4
出塞
郑锡〔唐代〕
关山落叶秋,掩泪望营州。
辽海云沙暮,幽燕旌旆愁。
战馀能送阵,身老未封侯。
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
名句译文:关山一带,秋天到了,树叶纷纷掉落。我忍不住流下眼泪,一边抹着泪,一边朝着营州的方向眺望。
郑锡此诗以秋景起兴,勾勒出中唐边塞的苍凉与戍卒的悲慨。时值深秋,关山落叶纷飞,辽海云沙漫卷,暮色中的幽燕旌旗似也浸染愁绪,诗人借“落叶”“云沙”等意象,将边塞的肃杀与征人的孤寂熔铸一炉。诗中“战馀能送阵”暗写将士久战疲惫,而“身老未封侯”更以汉代李广典故,直抒壮志难酬之痛——戍边一生,却未能封侯立功,恰与王昌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形成对照,拓展了边塞诗的情感维度。末句“归心红粉楼”以闺阁之思收束,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读来沉郁顿挫,尽显中唐边塞诗的苍劲与温情。
图片
图片
5
首秋轮台
岑参〔唐代〕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名句译文:秋至边塞,唯见南飞雁影;夏日刚过,再无半点蝉鸣。
岑参此诗以边塞秋景写戍边之苦,笔力苍劲而情味深长。唐天宝年间,诗人两度出塞,此诗作于轮台任上。首联“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以“阴山”“雪海”勾勒出西北边陲的酷寒荒寂;颔联“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借秋雁南飞与夏蝉绝迹的时序更迭,暗喻此地生命的凋零与孤寂,更显戍边生涯的漫长难熬。颈联写风雨侵毡帐、风摇兽皮帐的腥膻,从生活细节处凸显边地苦寒。尾联“无事历三年”以平淡之语收束,却暗藏壮志难酬的喟叹,读来沉郁顿挫,尽显盛唐边塞诗的苍凉与厚重。
图片
图片
6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名句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北宋与西夏对峙,作者镇守西北边疆,目睹塞外秋色,写下此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令与地域的双重苍凉,“衡阳雁去无留意”借雁南飞暗喻戍边将士思乡难归。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直抒胸臆,酒暖难抵乡愁,“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化用窦宪勒石燕然典故(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道出将士建功无门、归期无计的悲慨。末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以白描收束,将个人命运与家国重任交织,于秋霜满地、羌管悠悠中,尽显戍边将士的壮志与悲情。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广东股票配资网,网上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