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14亿人口的大块头,中国和印度,在吃饭这件事上,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中国这边,正满世界“扫货”。一年进口的粮食,堆起来能吓死人,光大豆就吃掉了一个亿吨。
另一边的印度,却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卖家。自家的粮仓哗哗往外卖,2021年更是卖出了两千多万吨的天量。
这就奇了怪了。人差不多,饭量总不能差太多吧?怎么一个拼命买,一个玩命卖?难道我们真缺粮,印度已经富到吃不完了?
别急,这背后的水,深着呢。
饭桌上的“隐形”粮食
先得澄清一个事儿,中国买粮食,不是因为我们吃不饱。
恰恰相反,我们的主粮,就是大米白面,那是相当的稳。
人均粮食产量早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四百公斤安全线,饭碗端得牢牢的。
那为啥还疯狂买?答案不在饭碗里,在菜盘里。
前阵子,中储粮挂出了一批进口转基因玉米。你猜谁抢得最欢?清一色全是搞养殖的。
他们买玉米,不是给人吃的,是拿回去做成饲料,喂猪喂鸡。
这一下就通了。这些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嘴也越来越刁。
光吃饱可不行,必须得吃好。餐桌上没点肉、蛋、奶,总觉得生活少了点滋味。
你看,现在中国人营养不良的概率,低到只有百分之二点几。这背后,肉蛋奶可是大功臣。
想吃肉的人多了,养殖业自然就火了。可问题是,猪要吃,牛要吃,这么多牲口,伙食从哪来?
国内产的玉米大豆,根本喂不饱它们。
我们人均耕地本来就少,水也紧张。非要自己种够所有饲料,那得累死,环境也扛不住。
所以,咱们换了个玩法:主粮的命根子,自己死死攥住。
至于那些喂牲口的饲料粮,就去国际市场上买。这样既保证了大家有肉吃,又没给国内添太大负担。
这笔账,算的是民生,算的是品质。
饿着肚子当世界粮仓
再看印度,那操作就有点魔幻了。
它每年出口那么多主粮,难道真的不缺?看数据,好像是这么回事。
印度的耕地比我们还多,人均1.8亩,稻米产量世界第一,家底听着挺厚实。
但现实,却狠狠抽了一巴掌。
在全球饥饿指数上,印度排在一百多位,比缅甸、孟加拉国还差。
国民营养不良的比例,是中国的六倍多。
近三成的五岁小孩发育迟缓,一半以上的育龄妇女贫血。
一边是堆满仓库准备出口的大米,一边是忍饥挨饿的国民。这画面,太分裂了。
根子在哪?首先是地。印度的土地改革不彻底,好地都攥在少数大地主手里。
大部分农民,只能守着一点贫瘠的土地过活。粮食丰收的红利,跟他们没多大关系。
更要命的是,印度在搞一种“饥饿出口”。
总理莫迪高喊着要当“全球粮食储备提供者”,粮食成了国家战略,优先拿去换美元,而不是先填饱穷人的肚子。
这种玩法,无异于从底层人嘴里抢食。
粮食不光是用来吃的
一向精明的印度,为啥宁可让国民饿着,也要把粮食卖出去?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考量。最直接的,就是换外汇。
政府又是补贴又是优惠,就是想让粮商把大米卖到国外,换回发展经济急需的美元。
但这只是第一层。印度还在学它当年的“老师”——美国。
把粮食,当成一种武器。
印度刚建国那会儿,缺粮缺得厉害,全靠美国的粮食援助过日子。
但美国的粮食哪是白吃的?想拿粮食,就得在政治上听话,削减军费,甚至支持美国的越南政策。
这种被人卡着脖子的滋味,让自诩南亚霸主的印度,憋屈坏了。
后来,印度抱上了苏联的大腿,腰杆硬了,才敢跟美国的“嗟来之食”说拜拜。
这段被粮食扼住喉咙的黑历史,让印度彻底明白了,粮食就是权力。
现在,印度把这套玩法用到了邻国身上。
它的大米,基本都卖给了周边国家。尼泊尔就是个例子,吃饭严重依赖印度。
所以当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搞事情时,尼泊尔连个屁都不敢放。吃人嘴短,就是这个道理。
用粮食,印度还换来了实打实的战略资源。从东盟换港口,从卡塔尔换天然气,甚至在塞舌尔建了军事基地。
在印度政府眼里,这买卖,太值了。
结语
把中印两国摆在一起看,你会发现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中国的逻辑是“向内看”。一切都为了国内的稳定,为了老百姓的日子。
我们强调“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用强大的国家力量保证主粮安全。进口,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种求稳的策略,根基扎得深。
印度的逻辑是“向外闯”。它把农业当成一个撬动世界的杠杆,用来赚钱,用来扩大国际影响力。
粮食首先是商品和武器,其次才是食物。
这是一种求变求快的策略,走得大开大合。
然而,印度的模式风险极大。农业看天吃饭,一旦碰上天灾,比如前两年的高温干旱,小麦一减产,政府就得马上禁止出口。
国内粮价飞涨,社会动荡一触即发。把国家的饭碗,押在国际市场和老天爷身上,终究是悬。
同样是14亿人,一个选择“买”,是为了国泰民安;一个选择“卖”,是为了大国博弈。
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对人民、对未来的不同定义。粮食这东西,从来都不只是粮食那么简单,它关乎国运。
广东股票配资网,网上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