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36岁从容就义,为何在建国之后,毛主席却说要少纪念他?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
众所周知,瞿秋白是我国知名的,理论家、文学家,他出生于1899年,是土生土长的江苏常州人。同时瞿秋白早年便加入了革命事业之中,并且表现突出,堪当革命志士的代表。
早年的瞿秋白,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但是瞿家早已家道中落,不要说丫头、家丁,就连饱饭都很难吃得上。
为了讨生计,瞿秋白的父亲靠画画为生,说他是一个穷酸书生也说得过去,他的母亲则是我国普通的妇女,而瞿秋白呢?也和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也是平凡的之人。由于穷困,瞿秋白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在瞿秋白17岁之时,他的父亲由于债务,在绝望之中自尽。
对于瞿秋白来说,父亲的死对他打击非常大,但是日子还得照样过,为了生计,瞿秋白到北京寻求发展。在1917年之时,瞿秋白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俄文专修馆,后来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也深受影响,他不由自主地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随后便接受了他们的思想。
在1920年之时,瞿秋白作为记者赶赴苏联,亲眼见证了苏维埃的壮丽景象。革命的激情在他心中激荡不已,而这一切也深刻改变了他的思想。他开始坚信,只有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打破腐朽的旧社会,建立新的世界。
因此在1922年之时,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的共产党刚刚起步,资源匮乏,领导力量薄弱,瞿秋白作为少数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之一,迅速崭露头角,并且有了用武之地。在随后的岁月里,他成为党内的核心人物之一,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然而在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却突然在背后捅刀子,发动反革命政变,致使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的生死考验。这时,瞿秋白并没有被压垮,反而通过“八七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向,由此可见,瞿秋白确实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志士,但同时瞿秋白的举动也彻底成了敌人的活靶子。
随着“左”倾冒险主义的盛行,党内的权力斗争开始让他陷入了困境。王明等人推动的“左”倾路线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和局势的混乱。
而瞿秋白,作为一位思想深刻且理性强的革命者,逐渐遭到了边缘化。在红军的几次起义中,瞿秋白不断付出着牺牲,结果却在党内被逼得失去了实权。
但即便如此,瞿秋白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盲目追随错误路线。不管时局如何,他依然坚信共产主义道路能够带来中国的解放,哪怕所有人都指责他走错了路,哪怕这个信仰让他遭遇了生命的终结,他也不后悔。
1935年,瞿秋白被捕。面对国民党的审讯,他并没有屈服。虽然身体虚弱,病痛缠身,但他依然坚守党的机密,并最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在这个过程之中,充满了血与泪的痛苦。在审讯室里,他被逼得几乎失去了生命,但依然拒绝叛变。最终,他在敌人的枪口下倒下,年仅36岁。
“我青年时代读过你的文章,那时你是一个有热血的青年,但现在你走错了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既然已经参加了共产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决不会中途变节。” 瞿秋白说这句话时,语气中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坚定。这不仅仅是对敌人的反抗,更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宣告。
就这样瞿秋白便永远倒下,瞿秋白的牺牲,让无数后人深刻体会到:为了信念,为了理想,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1955年,中共中央把瞿秋白同志的遗骨运回到了八宝山公墓。并且给瞿秋白同志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毛主席还亲自给瞿秋白同志题词:瞿秋白同志好样的,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坚守信念,坚持为人民工作,他的勇气值得敬佩。
面对刽子手瞿秋白同志没有丝毫的犹豫,依然坚守信念,保守党的秘密,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1962年,香港的某些报刊拿瞿秋白同志做文章,他们刊登了瞿秋白同志《多余的话》,在毛主席看到这些报道之后,很快便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以后少纪念瞿秋白,要多多纪念方志敏,以及刘湖南类似的同志。
为什么呢?毛主席当时并没有明确说出原因,只是这样安排,只不过从当时的形势可以分析大概原因,当时的中国正处在风口之处,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中苏两党的分歧越来越大,赫鲁晓夫走正义路线,他公然对我国进行攻击和诽谤,同时在当时的国内也存在不少错误思想,如果处理不好,情况将非常不妙。
毛主席考虑到种种原因,因此才决定要少纪念瞿秋白同志,而当时报刑利用媒体来宣传《多余的话》之中不少负面的话,这种情况是非常影响人心的。
除此之外,也会被他国利用,并且借此来歪曲和攻击我国,说什么意志不坚定,墙头草两面倒类似的话,如此一来便会支援我国的民心。
毛主席推出纪念方志敏和刘湖南便彻底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刘湖南和主志敏他们都是杰出的革命烈士代表人物,不但可以激励我国民众,同时也会让他国根本找不到攻击的理由。
整体来看,瞿秋白36岁从容就义,建国后,毛主席却说要少纪念他,这正是民众、民心之考量,当时的时局必须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会很被动。对于此,各位看官朋友如何看待呢?
#中国近代史#
广东股票配资网,网上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